華嚴經講述菁華 68 淨空老法師

play-sharp-fill

華嚴經講述菁華  (第六十八集)  1998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45-0068
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
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面,倒數第二行:

  【復有無量鳩槃茶王。所謂增長鳩槃茶王。龍主鳩槃茶王。善莊嚴幢鳩槃茶王。普饒益行鳩槃茶王。甚可怖畏鳩槃茶王。美目端嚴鳩槃茶王。高峰慧鳩槃茶王。勇健臂鳩槃茶王。無邊淨華眼鳩槃茶王。廣大天面阿修羅眼鳩槃茶王。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皆勤修學無礙法門。放大光明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第一句標數列類,說明這個團體、這個社團是屬於鳩槃茶。「鳩槃茶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一般叫「冬瓜鬼」,他形狀像冬瓜一樣,肚皮很大,是從形狀上來說。這一類的鬼神是屬於南方天王所統轄,南方是增長天王,所以一開端第一尊『所謂增長鳩槃茶王』,這就是增長天王。增長王梵語稱作「毘樓勒叉」,翻成中國意思叫增長。四天王每一位天王統領兩類的鬼神,南方天王,鳩槃茶是一類,另外一類叫「薜荔多」,薜荔多也是梵語,翻成中國叫「魘魅鬼」。魘魅鬼好像有許多同修遇到過,你在睡覺的時候很清楚被鬼壓住,心裡很清楚,但是身體動彈不得,那很苦,這就是遇到魘魅鬼,大陸上人也叫他做魘鬼。如果遇到有這種情形,你心裡面如果默念佛號,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你念個一、二聲就沒有了,他就走了,非常有效果,所以遇到也不要害怕。凡是遇到魘鬼,大概總是自己運比較低一點;如果你的運很旺,鬼怕你。常言說得好,「人有三分怕鬼,鬼有七分怕人」,鬼都不怕你了,都要來欺負你,可想而知。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,一定要多念佛,知道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我們運就旺,運氣旺了鬼神就不敢欺負我們。由此可知,遇到這一類鬼也未嘗是壞事情,遇到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提高警覺,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,修行功夫太差,鬼還欺負。這也是護法神來給你警惕,讓我們更精進、更努力。你從這方面去看,魘鬼也是好鬼,也不是個惡鬼。

  增長天王是屬於南方,他代表精進。不但是道業要增長,德行要增長,增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進步,不斷的求進步。由此可知,學佛決定不是落伍,學佛是精進;學佛也決定不是保守,保守就不能進步。真正學佛,你看菩薩六度裡面精進波羅蜜,這我們要知道。儒家的教學教人日新又新,都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思想;日新是天天要求新,天天要求進步,進步還要再進步,日新又新。佛法講的比儒家講的更圓滿,儒家只講進步,實在講世間人行善,天天有進步好,造惡天天有進步就不好。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進步?有,貪瞋痴天天進步,這是負面的,不是正面的。佛法講精進就好,精是精純、精粹;換句話說,只有正面、只有善事而沒有惡事,惡事不可以精進,善事要精進,好事要精進,這是佛法比儒家講的更圓滿。德行、道業、學問要天天求進步;技能,今天講的科學技術,也要天天求進步,乃至於我們生活的水平,也應當天天求進步。

  佛是讚歎苦行,並不是要求大家都過很苦的日子,不是的。你看佛法所標榜的,離苦得樂,怎麼會教人過苦日子?是叫你生活得很幸福、很快樂。佛經裡面教給我們,佛是不贊成無益的苦行,這種苦行對你沒有利益,那是錯誤的;如果這個苦行對自己有利益,佛讚歎。什麼是利益?斷貪瞋痴,這種苦行確實能夠幫助你斷貪瞋痴,幫助你遠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苦行佛讚歎。是不是永遠這樣苦下去?不是,苦行往往是初學的一個階段,到你心地真正清淨,你可以享受,你可以享樂。雖享樂,心裡頭不染著,你就有資格享樂;如果在享樂裡面心裡頭染著,起了貪愛,你就沒有資格享樂。為什麼?那個享樂,將來要墮餓鬼道。現在是很樂,將來就不樂;現在樂的時間很短,將來苦的時間很長。這是佛的教誨。佛法要求的是永遠的快樂、真正的快樂,它求的是這個,不是短暫的,不是一時的。所以短暫苦行,我們在這裡鍛鍊,把貪瞋痴斷掉,然後你享受的快樂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,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極樂世界,那個地方人的生活環境殊勝到極處,美妙到極處。每個人生活在那個環境裡面,都能保持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種人是有資格享受,那個時候才真是佛法所說的目標,離苦得樂。這是世間人很難體會,也很難了解。

  實際上如果是心地清淨,冷靜的去思惟,也能夠明瞭這個意思。正如同我們接受教育,你看小時候,小學的教育很苦;我說的小學不是現在的小學,我們中國古代的小學。在古禮裡面,我們所見到的,兒童八歲上學,大概要到十二、三歲,這個階段是小學。小學教育教規矩,教灑掃應對,現在社會已經沒有這個教育,從前非常嚴格。八歲上學,小孩就離開父母,跟老師在一起生活,他才能學到生活教育。從小在父母身邊,父母非常愛護,養成小朋友放逸隨便的行為,可是一下換到老師,老師很嚴格,怕老師。而老師的管教又非常嚴格,大概在過去只有過年過節,有的時候初一、十五放個假,回去可以看看父母,平常跟老師生活在一起。一個老師大概只教十個學生的樣子,不可能超過十個,超過十個人老師就照顧不到,沒有這個精神來照顧。學生侍奉老師就跟侍奉尊長一樣,他懂得怎樣侍奉老師,回家去就知道怎樣侍奉父母。在學的時候,他能夠尊敬同學,能夠跟同學們和睦相處,他將來回家就能夠友愛兄弟,跟自己家族同輩分他就曉得怎麼相處。教做人的教育,所以老師是面面都要照顧到,穿衣、吃飯、睡覺、一舉一動,嚴格要守規矩,這是教你做人。所以那一段學習相當辛苦,一點都不能差錯,老師管得嚴格。

  除生活教育之外,生活就是德行的基礎,另外是教讀書、教識字,所選擇的,古聖先賢的經典。老師只教讀,沒有講解,只教你讀,每個學生每天念多少看他的天分。天分如何考察?這一篇課文念十遍就可以背,以這個為標準。假如像我們這段六行,他十遍要不能背那就減少,就念四行,十遍再不能背就念三行,一定要十遍可以背,正適合他的天分。古時候天分最好的,大概一天可以能夠背誦五百字。古時候的書籍跟這個差不多,一行二十個字,一面十行,一面就是二百個字,兩面就四百個字,三面就是六百個字。上等根機的人大概可以念五、六百字,中等根性的人差不多可以念一百到二百字的樣子,根性很劣的一天念四、五十個字,老師教導,十遍就能背誦。能夠背誦之後,老師督促學生,看著學生,叫學生大聲的背誦,看他念也可以,通常要念兩百遍,一遍一遍要念兩百遍。為什麼念這麼多?這個念下去之後,他真的就記住,他一生都不會忘記。通常老師第二天上課再教他新的這段課文,要把前面舊的課文背一遍,這才接著上今天新的課文,所以他每天還要從頭到尾複習一遍。老師教句讀,把字教清楚,句圈出來,段落勾出來,老師只教這個,從來沒有講解,就是教你背誦,這一部書背完再學第二本。這是小學教育。

  背書好處很多!諸位要知道,生活的教育是修戒,用我們佛法裡面講學戒,用儒家的意思講學禮。所以古時候兒童十一、二歲走出來,那就像大人一樣,他很有氣派。當然現在外國人看不慣,為什麼?小孩不活潑,要小孩天真活潑。中國小孩出來規規矩矩,像小大人一樣,他懂禮,跟人家接近的時候懂分寸,說話哪是該說的、哪是不該說的他明瞭。小學教育著重在背誦,成就根本智,在儒家是學禮,也是修根本智;在佛法裡面根本智就是定慧。如果小朋友不是天天在溫習功課、在背誦經書,你要曉得小孩也會打妄想,也會胡思亂想。這種經歷,特別是兒童時期記憶力很強的時候,如果不加以好好的利用,來發揮他的長處,那就非常可惜。所以古時候這些聖賢人了解這個狀況,知道在這個階段應當要如何教學,奠定良好的根基。

  到十三、四歲以後智慧開了,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,這個時候小學畢業,基礎已經成就,再上太學。古時候沒有中學,小學畢業之後就可以上大學;太學,我們今天叫大學。太學裡面授課跟小學不一樣,講解、研究、討論,天天幹這個,讀書很快樂。講解的時候,研究討論不要帶課本,沒有書,你所念的那些書統統都會背,背得都很熟,告訴你在第幾頁、第幾行、第幾個字,大家都知道。如果一問你答不出來,你的書沒念熟,你沒有資格做太學的學生。你要說中國人不科學,那我不相信,你看古時候刻的書,無論是南方刻的、北方刻的,他所刻的書版面完全相同,一定是一行二十個字,一面十行,字當中沒有圈點。所以無論哪個地方刻的版本,你說第幾頁、第幾行,完全一樣,相同。不像現在排版,每一家排得不一樣,這個很苦惱,不如中國古人那個設計,的確是非常方便。所以說第幾頁、第幾行,不管你跟哪個老師學,你在哪個地方念書,跟你講第幾頁、第幾行,一定都是一樣,統一的,這是今天所謂科學的概念。

  太學老師教書,天天講解,天天研究討論,讀書真樂!哪裡像現在讀書,還要找一大堆參考書,從前絕對沒有這個事情。你還要查參考書,你沒有念過書,不但你不夠資格教書,你也不夠資格當學生。所以往往老師帶著學生,太學裡面修學的時候常常出去旅遊,老師帶著旅遊,遊山玩水,一路走一路講,一路研究討論,一個旅遊回來之後,這門課程畢業,講完了。遊山玩水,老師很快樂,學生侍候老師,老師坐車,學生給他推車。擔著酒菜,哪個地方風景好,下來就野餐,所以他真是讀書樂。現在念書多苦,苦不堪言!從前教學的方式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在研究討論當中增長後得智,成就你圓滿的智慧德能。

  所以我們在古代文字記載裡面看到,許許多多考中進士、考中舉人的都還不滿二十歲,不滿二十歲他才童子,未成年。考中進士,他就有資格去擔任縣市長的職務。現在看看,一個十八九歲、二十歲不到的小孩去做縣市長,他能夠把這一個縣市治理得很好、很可觀,他那個智慧能力是從小培養的,他樣樣都懂,人情世故他都通達。所以古時候的教學方式跟現在不一樣。中國古代教學,民國成立廢除了,採取西方人教學的方法,實在講我們吃了虧。西方人可取的是科學技術,人文的教育他們沒有。所以對於教學這樁事情,我們現在實在講也值得深深去反省、深深去檢討。國家社會的動亂,根源都在教學,我們教育上有了錯誤,出了問題,所以今天社會不能達到安定、和睦、繁榮,原因在此地。

  增長就是不斷求進步,這是增長天王,南方的。他手上拿的道具是劍,我們樓下大殿有四大天王,手上拿著寶劍。劍代表智慧,慧劍,有智慧才能進步,沒有智慧你從哪裡進步?中國過去小學是根本智,太學是後得智,兩種智慧圓滿,才能夠求得真正的進步。在佛法裡面教學亦復如是,佛法初學,五年學戒,五年學戒用意跟中國的小學完全相同。所以從前出家,剃度之後,五年在寺院裡面服務,所有一切這些常住的工作,你們要分攤去做,要服務五年。實在講這是修福,學出家人生活教育。常住裡面所有執事要輪流去做,你樣樣都要會,學生活教育,這就是持戒,遵守老師的教誡,遵守老師的規矩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有空閒的時候讀經,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這個法門有主修的經論,你必須在五年當中要背過,也要念著背,沒人給你講解。甚至於也沒有人教你去讀,老師父把這本經書給你,規定你多少時間這個書要背過,你慢慢去念去。小學因為是八歲上學,老師教你念,你不認識字,出家大概年齡最小也就十幾歲,小學都念過了,所以經裡的文字老師就不必教你,書給你,你自己去念去,背來聽,是這麼一個教學法。背書,你也就沒有胡思亂想,背書是修定修慧;為常住工作、為大眾服務是修戒,五年是修戒定慧,也是為自己將來修行扎下根柢。

  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現在一出家就念佛學院,就要去研究經教,所以怎麼搞都比不上古人。為什麼?古人有根柢、有基礎,現在人修學沒有基礎,所以在經教上用了幾十年功夫,不能得定、不能開慧。修行人如果不能得定、不能開慧,就算是失敗,沒有成績可言。古人用的時間比我們少,他能開悟,念佛能得一心不亂,參禪能大徹大悟,研教能大開圓解,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依照規矩去做。今天一入佛門就要涉獵許許多多的經論,什麼都想看,結果到最後每一樣東西懂得一點皮毛而已,任何一部經論都沒有深入,你怎麼會開智慧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方法錯誤,把我們的精力浪費、光陰浪費,你說多麼可惜!但是我們今天再用古時候的老方法,有許多同修不以為然,這是過時,這落伍了。落伍的方法能開悟,科學的方法迷惑顛倒,不能開悟。我們認為落伍的方法,這個方法用了兩千多年,非常有效,代代都出祖師大德;用科學方法現在在試驗,試驗了幾十年,沒有看到效果。真正能在講台上講經說法,還是老規矩訓練出來的。

  我們過去還算很幸運,我們跟一個老師,而這個老師還很專制、還很跋扈,對我們學生的限制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,除他一個人講經說法之外,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,專制、跋扈。以後我們了解,這是學一家之言,一個老師指你是一條路,好走,這一條路走通了就進入大道,條條路都通了。這一門通了,一切門全通;在佛法講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達,就怕你不通。所以古老的教學還真有好處。我還算是非常幸運,遇到這樣的老師。我們也真具足做學生的態度,對老師尊敬、對老師服從,雖然外人有批評,我們對老師還是有信心、有恭敬心,依教奉行。跟老師,在一般講我是三個月就感覺得有效果,六個月效果就非常顯著。什麼樣的效果?妄念少,智慧增長。怎麼知道智慧增長?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,比以往更聰明,這就顯示出智慧增長;心定了,煩惱輕、智慧就長。為什麼煩惱輕?老師這個也不准你看,那個也不准你去讀,我們要看文字都要經過老師許可,他不許可的連佛經都不可以看,所以他給我們走很窄小的一條路。你看不准聽,耳朵給你堵起來;不准看,眼給你遮住,那好了,心就慢慢定下來了。你的心定不下來,心永遠是浮躁的,永遠是亂的,這怎麼能成就?

  儒、佛教學,實在講是不謀而合。看儒家的小學,看佛門初出家五年學戒,祖師用意很深,用意良善。五年服務也是修福,五年之後,你才有資格到講堂去聽經。過去寺院就是學校,佛教的學校,每天都有法師講經說法。五年以後你才有資格進講堂去聽經,才有資格進禪堂去參禪、念佛堂去念佛。不是像現在,講堂什麼人都可以來,從前不行。現在你要聽經,發經本子給你,以前聽經沒有經本,講經的法師也沒有經本,為什麼?統統背過。你沒有背過這部經,你就沒有資格聽這部經。古時候經書得來很困難,一般你想有一部經書,只有你自己去抄,沒有印刷,沒有賣的,所以只有到寺院藏經樓去借,借出來之後抄。通常抄就在藏經樓裡面抄,藏經樓就是像現在的圖書館,經書不可以外借,不可以拿出去,在裡面借來抄,你才有一本經書,哪有現在這麼方便?古時候物質雖然很艱難,心是踏實的、心是定的。現在物質文明進步,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,實際上把我們的悟門堵塞了,我們真正修持的功夫跟古人相比差太多了。古人看到我們今天這些經本一定非常羨慕,省多少時間;可是真正講到功夫,古人也會很感嘆,今人遠不如古人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增長天王,我們有很深的感慨。

  同樣一個道理,在經文這幾段當中,第一位是天王,往下是鬼王,都是增長天王所統轄的,往下鳩槃茶王是鬼王。我們看名號裡面的表法,第二尊:

  【龍主鳩槃茶王。】

  此地『龍主』是他的德號、他的名號,他不是龍王那一類。雖不是龍王這一類,他名號上用個「龍主」,我們就想到龍,牠的特性是什麼?善於變化,想必鳩槃茶這一類的鬼也很會變化,我們中國人叫他做冬瓜鬼,他也會變化,所以從善變稱他作「龍主鳩槃茶王」。鬼道裡面都是三毒煩惱重的人感得的果報,特別是慳貪、嫉妒所造的惡業。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確實貪心是常常在變,善變。你所貪的對象當然是五欲六塵,在五欲六塵的對象當中他那個心常常變,常常去換對象。這些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譬如飲食起居,你喜歡吃的東西,真的喜歡嗎?不見得。今天喜歡,明天不喜歡,要換樣子,天天要換口味,天天要換樣子,這就是變化。衣服的穿著也復如是,年年有個流行的款式,常常要換,很會變。這些鬼王天天在變換花樣誘惑我們,我們還很喜歡跟他打交道,不知道被他矇騙,不知道受他的傷害。我們吃的苦吃得太大了,心永遠是浮動的,永遠靜不下來,永遠定不下來。

  這鬼王是什麼?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。你們常常到館子裡面吃菜,過幾天他又貼個告示出來,新的菜譜出來,他變個花樣,為什麼?怕你不去吃。服裝設計師常常換一個花樣,新款式來了,舊衣服穿得還沒有穿壞,甚至還沒有穿二、三次,又有新的款式出來,舊的落伍了,穿出去不好看,穿出去自己覺得沒面子。我有的時候問同修,舊衣服為什麼不能穿?穿出去人家笑話。我就告訴他,笑死,他死你沒有死;被人笑死,他死了你沒有死,你穿出去,多死幾個人好!為什麼要受他欺騙?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,趕不上時髦,你說你的日子過得多苦,明明一件衣服可以穿個十幾二十年。人人都能夠節儉,人人都不怕人笑,好多服裝設計師都要改行,他再也沒有能力誘惑人。這些是什麼?就是這一類龍王鳩槃茶王。你仔細去觀察,社會上妖魔鬼怪很多很多,你只要有慧眼,你看到處都是。所以這類的鬼王在此地提醒我們,不要被五欲六塵蒙蔽,不要被一些時髦欺騙了。我們在境界裡一定要有主宰、要有定功,有定功自己能做得了主,要有智慧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我們生活有多餘的,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好事,多做一點利益社會的事情,利益眾生的事情,何必要趕時髦?這是很大的錯誤。第三尊:

  【善莊嚴幢鳩槃茶王。】

  這個名號裡面有『善莊嚴』,善法莊嚴必定是人天兩道以上,如果說惡法莊嚴那就是三途。哪些是善?佛法裡面講到最低,最低的水平、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,如果能修五戒十善,這就是善莊嚴。善莊嚴為我們說明,決定不是物質上的莊嚴。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說,美好。美好不在裝飾、不在衣著,不在乎這些物質豐富,在乎德行。如果只有物質的文明,你穿著華麗,滿身配戴著珠寶瓔珞,這很莊嚴;居住的華屋,出門有名牌轎車,可是你一臉的俗氣沒有辦法改變,怎麼改也變不了,怎麼樣化妝也遮蓋不了,那不是真正的莊嚴。真正莊嚴是心地善良、心地慈悲、心地清淨、心地真誠,雖然穿得很樸素,乃至於穿補丁的衣服,你看他的容貌清秀,那是真正的莊嚴。相貌清秀、慈祥、穩重,六根充滿智慧,這是善莊嚴,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我們看看,仔細看塑造的佛菩薩形像,善莊嚴。

  怎麼樣修學?從心地上下功夫,心善行善。知道自己生活在這世間,我們生活所必需,不過是三餐一宿,古人常講「日食三餐,夜眠六尺」,晚上睡覺六尺床鋪,這是我們生活必需的。除此之外,若有多餘就應當幫助社會苦難眾生,看看他們,他們三餐還得不到,每天溫飽還不足,我們聽了有什麼樣的反應?真正有善心的人,一定是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些苦難的人,現在世間苦難的人多!

  戒律的用意,幫助我們得定,幫助我們得清淨心,清淨心幫助我們開智慧,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這是佛教學的手段,目的是開智慧。你要是明瞭之後,你才曉得應該怎樣修學,成就自己的善莊嚴。念念想到眾生的苦處,現代這個時代苦眾生多,如何幫助這些苦眾生。幫助有物質上的幫助,有精神上的幫助,兩者都需要,精神更勝於物質。物質是救急救難,精神的幫助確實可以幫助那些貧苦的人得到快樂,幫助人破迷開悟,覺悟之後他觀念產生變化,縱然貧苦他也不以為是貧苦,貧苦裡頭也有樂趣。像過去孔子的學生顏回,顏回的物質生活非常貧苦,如果在今天這個時代顏回是貧民戶,應該要得到救濟,可以拿救濟品的,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救濟他。孔老夫子看到都很讚歎,顏回那種生活是一簞食、一瓢飲,若是在一個普通的人,都會感覺得很苦、很憂慮,可是顏回不改其樂,他每天生活得很快樂、很幸福。那過的是什麼?精神生活。所以精神生活能夠克服物質生活的貧乏,只要清苦的生活能過得去,他就會很快樂。

  諸佛菩薩在六道裡面普度眾生,就是用這個方法,使大家了解事實真相,富貴的人安於富貴,貧賤的人安於貧賤,社會就得到安定。真正明理的人,富貴的人幫助貧賤的人,貧賤的人也自得其樂,也對社會有相當貢獻。所以社會是安定的、和諧的,彼此能夠互助合作,爭取整體的繁榮興旺。他不是著重個人物質享受的追求,他要追求整體的繁榮興旺,覺悟的人才能做到。這都是善莊嚴幢,『幢』是明顯之義。我們學了應該要努力認真去做,要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。真正懂得斷惡修善,以善心善行來過日子,這就是善莊嚴幢。第四尊:

  【普饒益行鳩槃茶王。】

  『普』是普遍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你才能與普相應。既然說普遍,就沒有種族的分別,也沒有國界的分別,沒有文化的差別,也沒有宗教思想的差別,這才真正做到平等。以平等心對一切眾生,修『饒益行』,「行」是行為、行動。這種行為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,不但利益,要令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;這不是小利益,我們一般講最大的利益。最大的利益,是不是世間人所講的財富,幫助大家天天升官發財?今天社會,連小學生頭腦裡面所想的都是財富,你說這還得了嗎?這個問題嚴重。社會的財富畢竟是有限的,每個人都爭取,都來爭奪,社會怎麼會安寧?所以古人教學,教他道義,輕視財富,重視道義,社會能夠長治久安。輕視財富,重視道德,這才能解決問題,這才是真正的利益。又何況佛法對於宇宙人生觀察得透徹,世法的聖人,他的教學亦是。儒家始從胎教,很了不起,一直到慎終追遠,一世的教學。佛家講三世,人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、有未來世,所以佛法裡面講因緣果報是講三世,不是講一世,這才講得透徹、才講得真實。

  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,我們一個人到人世間來,法相唯識裡面講兩種果報。一種果報叫「引業」,過去生中你修五戒十善,這個業力引導你到人間來投生,你得人身,你得的這個果報得人身。今天世界上將近六十億的人,可以說我們的引業相同,我們都得人身。雖得人身,我們面貌不相同,我們生活環境不相同,我們壽命長短不相同,這又是什麼原因?佛講這叫「滿業」。引業是牽引你得人身,滿業是你的生活環境各個不相同。滿業是什麼業因?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,各人不一樣。佛法裡面具體告訴我們,譬如說一個人得的財富,你的富貴是你過去生中修的,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多,你這一生得財富,你多財;過去生中布施得少,你這一生得的財富就少,這是每個人不一樣。我們看得財富的人,有些人發大財,他發財很容易,沒費什麼力氣,不辛苦,真的財源滾滾而來,那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很痛快、修得很歡喜,布施之後沒有後悔,這一生得財就很容易,無論做什麼行業他都賺錢,命裡頭有財。可是有些人財是發了,賺得很辛苦,他才能賺到,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布施,布施得很難,人家勸你布施,好吧!為了人情布施,布施之後又後悔,所以這一生他錢還是要得來,得來很辛苦,就沒有那麼容易。為什麼?過去你布施很困難,現在你得到也很困難。譬如說我們舉個例子,我們請法師吃飯,這供養,修福。我們宴會設在一個餐館裡面,要法師自己跑到那裡去,法師去吃一餐飯很辛苦,你將來賺的錢也很辛苦才賺來。如果是你做好的好菜好飯,到道場來供養法師,來供養,你將來發財很容易,不辛苦。因緣果報,真的絲毫不爽。這是舉這一個例子,從這個例子諸位好好去想想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造的是什麼因,來生就什麼果報;這一生當中你所受的,所享受的這是果報,你就曉得你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因。

  聰明智慧是法布施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。所以佛給我們講,好事要面面都做到,不要偏在一邊,偏在一邊你的富貴就不圓滿。我們在現在常常看到,很多地位很高,很有財富,但是年歲大的時候半身不遂,得痴呆症。我們學佛的人就知道,他過去生中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,沒有無畏布施,所以他身體不健康,他不長壽。三種布施都要修,你的福報才圓滿。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,我們肯幫助別人,別人一定幫助我們。所以在社會上,老人要尊敬,不要嫌棄;嫌棄老人,你到老的時候就被人嫌棄,果報。你能夠尊敬老人,你老的時候有很多人尊敬你。所以看到人家生病的人,看到衰老的人,看到可憐的人,想想我也會老,我老了會跟他一樣,那個時候怎麼辦?

 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更要提高警覺,為什麼?兒女已經不養老了,老的時候多可憐,住老人院。我們到老人院去參觀,物質生活雖然有人照顧,精神上非常痛苦。每個老人,如果你有認識的,你去看看他,談談他什麼感受,他會告訴你,我們在此地坐吃等死,前途一片黑暗。天天看到老人院有些老人都走了,推出去了,再看看到哪一天輪到自己,你說他心裡面多痛苦。他有兒女,兒女是孝順,一個月來看他一次。如果住得很近的人,一個星期來看一次,那就很難得;兒女在外面做事情,距離遠的,一年來看他一次,甚至好幾年都看不到一次,他的精神生活多麼痛苦,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!中國傳統教導的理念跟外國人不一樣,外國人觀念當中兒童是幸福的,兒童的天堂;中年人要謀生,在社會上要拼命,中年人的戰場;老年入了老人院,住到老人公寓,老人的墳墓,你看看多可憐!可是中國古人的思想不是這樣,中國是兒童、少年時候培養福德的根基,兒童不享福,嚴格的管教,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基;中年為社會大眾服務;晚年享福,晚年他不是墳墓,晚年享福。

  一定要念佛,對淨宗法門要有相當的認識。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一心念佛,將來決定往生,往生就不退成佛。第五尊:

  【甚可怖畏鳩槃茶王。】

  這尊德號跟前面兩尊恰恰相反。都是護法善神,前面兩尊所示現的是順境、善緣,這位所示現的是逆境、惡緣,都是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的。『甚可怖畏』,在我們現在社會來說很現實,你看看東西方古老的傳說,都說一九九九年有大災難,很可怖畏。有沒有可能?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,看看世道人心,覺得很有可能。災難從哪裡起來的?從貪瞋痴起來,這佛經講得很多。貪心,水災,貪愛是水;瞋恚,火災;愚痴,風災;心不平,傲慢,這個慢、不平,地震。今天世界的災難,一般人只謂這是自然災害,都推得遠遠的,好像跟我們沒有關聯,這個想法錯誤。佛在經上常說,依報隨著正報轉,依報就是自然環境,自然環境會變化。為什麼會變化?隨著人心變化,人心善,風調雨順;人心不善,就有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災變,這就是佛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的事實真相。

  過去曾經有人問我,他說法師,中國寺廟都建築在風水最好的地方,是不是這些出家人都會看風水?他拿這個問題來問我。我回答他,出家人一個個都不會看風水。好像他們運氣好,一下就碰到好風水的地方。哪有那麼多的好運?一個、兩個偶然碰到還能說得通,不能說個個都碰到這個好運,哪有那麼好的機會?不是的。為什麼?出家人心善、行善,心地清淨、真誠、慈悲,所以這樣的人住在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環境自然就變了。不是他看風水,找一個好風水;他住在那個地方,不好的風水也變成好風水。境隨心轉,是這麼一個道理,你才能講得通,哪裡是他看風水?人人天天都讀經,人人天天念佛,心善行善,這個地方風水轉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如果這個地方人人都作惡,人人都有邪思,風水馬上就轉壞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修行人要能轉境界,把不好的風水能轉成好風水,這就跟佛菩薩差不多。你找地理師給你看個絕好的風水,你的心邪、你的行惡,你到那裡去住沒幾天風水就變壞了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今天世道人心不善,貪瞋痴慢增長。我們常常在國外旅遊,許多有名的城市,幾乎每年我們都會到那邊去看看,看看各個地區的世道人心不好,貪瞋痴天天在增長,一年比一年嚴重,這絕不是個好現象。特別是最近這一年多,你看到人心浮躁不安,心定不下來,這個現象尤其是可怕。我們決定不講迷信,這裡頭有道理在,你從真實學問裡面去觀察。這些學問一定要讀古書,讀古書累積古人的智慧經驗,觀光旅遊考察是吸收現代人的智慧經驗,現代人智慧經驗跟古時候幾千年歷史的智慧經驗結合,這才是真正的智慧,你才有眼光,你才能看得出問題,你才能有方法解決問題。知古不知今不能辦事;知今不知古,你的智慧經驗很有限,你辦事往往也出差錯、出問題。所以人要有智慧,要有史實、歷史的眼光,我們才能謀求自己的幸福與社會大眾的幸福。

  我們今天讀到「甚可怖畏鳩槃茶王」,他提醒我們、警惕我們。經上他真正的意思,甚可怖畏是什麼?三惡道,這很可怕。你懂得三惡道的果,你就明瞭三惡道的業因;消除三惡道的業因,就不會受三惡道的果報,這尊鬼王他告訴我們這樁事情,教我們、提醒我們惡道恐怖。講惡道講得最詳細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很值得我們去參考。今天時間到了。